人脚上的穴位及分布图,要穴位,不要反射区
第一区域位于脚趾周围,尤其是大拇指和小趾之间,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反射区,能够对应调节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第二区域位于脚掌,涌泉穴和太冲穴等穴位集中于此,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第三区域是脚踝部位,包括昆仑穴和太溪穴,这些穴位对于调节肾功能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跷足时,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主治症状:食物中毒、荨麻疹等。1 下痢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跷足时,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里内庭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
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足部穴位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承担身体全部重量,故有人称“脚”是人类的“第二心脏”。有人观察到“脚”与整体的关系类似个胎儿平卧在足掌面。头部向着足跟,臀部朝着足趾,脏腑即分布在跖面中部。根据以上原理和规律,刺激脚底穴位可以调整人体全身功能,治疗脏腑病变。
位置:位于第一个脚趾,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从脚趾到脚掌之间的连线处在往后推凹陷处。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 *** 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
大墩穴、公孙穴,主要是能达到安神解躁、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按摩时,作用于两穴位(下图所示),画圆轻柔10分钟即可;心、肝、脾、肺、肾几个大的反射区(见脚部穴位图),不用很准确地作用于穴位。
脚上有哪些穴位,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1、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1 下痢穴 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2、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它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取穴时,可以采取仰卧或正坐的姿势。主治病症:包括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06 里内庭穴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的位置,大约在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3、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下痢穴 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4、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当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凹陷中。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背侧,第5跖骨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脚部有什么穴位
1、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主要功效包括开窍醒神和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症状。在按压时,患者会感到局部有明显的胀痛感,有时这种感觉还会向腿部扩散。厉兑穴位于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的位置。
2、取穴方法:仰卧或正坐时,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主治病症: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申脉穴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取穴方法:仰卧时,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衫桐的外侧凹陷处。
3、脚底的主要穴位只有一个,那就是涌泉穴。然而,脚背的穴位则相当丰富,包括然谷、照海、隐白、太白、公孙、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窍阴、侠溪、地五会、足临泣、丘虚、至阴、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等。
脚部穴位
涌泉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跷足时,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足前部凹陷处,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疲劳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头晕、焦虑、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主要功效包括开窍醒神和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症状。在按压时,患者会感到局部有明显的胀痛感,有时这种感觉还会向腿部扩散。厉兑穴位于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的位置。
脚部常用穴位,如跟腱和踝关节连接的内侧有太溪,即跟腱和内踝连接的中点是太溪穴,这个是肾经的一个穴位,补肾的效果非常好。跟腱和外踝外侧连接的中点是昆仑穴,对跟腱炎或者足跟痛效果非常好。
在中医理论中,脚部的穴位与全身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例如,涌泉穴位于脚底正中凹陷处,被认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脏功能。而足三里穴则位于小腿外侧,是重要的保健穴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足浴作为一种流行的保健方式,正是基于对脚部穴位的认识和利用。
通常,脚部按摩主要集中在脚底,正如俗语所说,万丈高楼从地起,寒从脚入。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通常会揉、拨公孙、通谷、京骨、金门等穴位。脚底的涌泉穴被认为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它位于脚底正中,靠近脚跟前1/3的凹陷处。按压涌泉穴可以起到调理肾气、滋养肝肾、清热解毒、醒脑安神的作用。
脚部穴位图详解
1、脚部穴位图详解 涌泉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2、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1 下痢穴 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3、取穴方法:仰卧或正坐时,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主治病症: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申脉穴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取穴方法:仰卧时,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衫桐的外侧凹陷处。
4、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它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时,通常采用仰卧的姿势。主治症状:包括使头脑清晰、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10 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