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差不多20年了,你觉得如今里面最大的鱼能有多大?
之前,长江最大鱼类是“长江白鲟”,资料记载最大的白鲟能长到7米长,体重最重有907公斤,但很遗憾它们已经宣告“灭绝”了, 从2003年一个渔民误捕了一条达52米、重160公斤的白鲟后,人类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再也没见过它们的身影。 长江白鲟在地球生活已经5亿年了,但自2020年后,它们不再是长江最大的鱼类。
里面的鱼可以长得特别大,最大的鱼甚至可以长到1米多长。
三峡大坝拦了20多年的水库里最大的鱼会有多大呢?拦截了20多年的水库的鱼那就多了去了,一般40斤到50斤的鱼数不胜数。估计大的鱼底,有过百斤以上的。
鱤鱼,长江流域特有,一年龄可达3斤左右,在良好环境中,成鱼可能重达七八十斤,最大体长或超过3米。鳜鱼人工饲养有六年发育黄金期,基本体长可达55cm左右,最大记录约50多斤,长江流域可能存在20斤左右的鳜鱼。白鲟,生长速度极快,一年龄即达75cm左右,最大记录为908kg、体长7m,目前已宣告灭绝。
锦鲤的特征
观察鼻孔 鼻孔数量与形态:锦鲤的鼻孔看似有四个,实际上是由两个鼻孔及其上方的肉花片构成,这种独特的鼻孔形态是锦鲤的一个显著特征。相比之下,草金和鲤鱼只有一对鼻孔。 鼻花特征:对于龙凤锦鲤这一品种,其鼻花会更大,形态上更像是一朵花,这一特征在区分锦鲤与其他鱼类时尤为明显。
锦鲤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首先从其外部形态特征来看,锦鲤的牙齿数目很少,仅有一至三排横列于下咽骨,嘴周围仅有两对胡须,表皮含有类似味蕾的感觉细胞,使锦鲤能够在泥中寻找食物。其嘴巴无齿,但咽喉部有发达的牙齿,便于咀嚼食物。
大日锦鲤是一种颜色鲜艳、体型较大的锦鲤品种,其外形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颜色:大日锦鲤的颜色非常鲜艳,通常以红白、黄白等为主要色彩搭配。它们的鳞片呈现出亮丽的光泽,使得整个鱼身看起来非常吸引人。 体型:大日锦鲤的体型较大,成年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1米以上,甚至超过2米。
体色特征:银兜锦鲤的身体主要以银白色为主,鳞片光滑且富有光泽,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其体色纯净,银光闪闪,非常吸引人。 体型优美:银兜锦鲤的体型通常较为匀称,线条流畅,背部略微隆起,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这种体型不仅美观,还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时显得更加灵动。
纯种日本锦鲤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体形特征:- 日本锦鲤通常呈纺锤形,这种体形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快速游动,减少阻力。 色彩特征:- 红质厚实:锦鲤的红色部分鲜艳且饱满,色彩浓郁。- 白地雪白:锦鲤的白色部分纯净如雪,无瑕疵。
其次,色彩是锦鲤最直观的审美特征。在挑选时,我们应选择色彩鲜明、艳丽,斑纹清晰、边缘整齐,且光彩夺目的锦鲤。这样的锦鲤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体现了其品种的纯正和优良。至于斑纹方面,则可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
没有刺的鱼有哪些?
无刺鱼有龙利鱼、鳜鱼、罗非鱼、鲟鱼、巴沙鱼、龙头鱼等。其中龙利鱼中间只有一根主骨,扁鱼、鲇鱼、黄骨鱼、鳜鱼、鲈鱼、青鱼等淡水鱼没有细鱼刺。另外大多数海鱼也没有细鱼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无刺鱼龙利鱼龙利鱼俗称板鱼、鳎目,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
鲈鱼:这种淡水鱼几乎没有刺,是烹饪时的理想选择。 桂鱼:又称桂花鱼,因其骨骼较少,非常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红鳟鱼:这种鱼刺也相对较少,便于食用。 罗非鱼:罗非鱼的刺不多,是许多食客的首选。 三文鱼:三文鱼以其主刺较少而闻名,食用时较为方便。
无刺鱼有龙利鱼、鳜鱼、巴沙鱼、石斑鱼、鲟鱼等。龙利鱼:又叫踏板鱼、牛舌鱼、鳎目鱼、龙半滑舌鳎。龙利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属于出肉率高、味道鲜美的优质海洋鱼类。鳜鱼:其肉质细嫩,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是上等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鲫鱼:鲫鱼是常见的淡水鱼,它们的身上没有硬刺,只有软骨支撑,体表光滑,易于抓握。 鳗鱼:鳗鱼是一种海洋和淡水中的鱼类,它们的皮肤非常光滑,没有刺,身体柔软,通常被人们烹饪后食用。 鲈鱼:鲈鱼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海水和淡水鱼,它们的身体侧扁,没有硬刺,只有几根软刺,肉质鲜美。
带鱼:这种鱼仅有一根显著的大刺,食用时较为方便,没有细小的刺骨。 罗非鱼:罗非鱼也是一类刺较少的鱼类,主要有一根大刺,便于食用。 黄花鱼:黄花鱼通常只有一根大刺,相对较少的小刺,适合直接食用。 海鱼:海里的鱼类,如黄鱼、带鱼、鲳鱼等,通常刺比较少,更适合食用。
龙利鱼,又称板鱼或鳎目鱼,是一种生活于温暖海域的大型底层鱼类。其肉质细腻、口感滑爽,且无异味和腥味,因鱼刺较少而备受喜爱。龙利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即便长时间烹饪也能保持鱼肉的嫩滑,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
帮忙找有关鱼的资料
1、上图左侧的大鱼在海南话中被称为藕鱼(午鱼 ngau hhu),学名为四指马鲅,拉丁学名是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 粤语中,这种鱼被称为马友四指马鲅脂。它的眼睑发达且富含脂肪,体形延长且略侧扁。一般而言,藕鱼的体长在10至100厘米之间,体重在20至15000克之间。
2、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许多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控制某些有害生物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鱼类还能够帮助维持水体的清洁,通过食用水中的有机物和碎屑,减少污染。鱼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3、目前,中华鲟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中华鲟被列为易危物种,表明其生存状况面临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管理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禁止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4、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蜇、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到底那些水生动物才是真正的“鱼”,对于“鱼”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鱼的构造以及每个器官的作用
1、鱼类的感官器官包括鱼须、鱼鼻和侧线鳞,而鱼鳍则用于控制方向和平衡。 头部起始于吻端,结束于鳃盖后缘;躯干部分从鳃盖后缘延伸至肛门;肛门之后到尾鳍基部为尾部。 鱼的生长和系统发育不仅与其结构有关,也展示了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性。
2、鱼须是鱼索食时的触觉器官, 鱼鼻是鱼的嗅觉器官, 侧线鳞是鱼的感觉器官, 胸鳍主管鱼在水中上升下潜和刹停, 背鳍主管鱼在水肿的前进和左右倾斜, 腹鳍、臀鳍主管鱼在水中摇尾时的平衡。
3、鳃: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负责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鳍:鱼的鳍是其游泳时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鳍的功能各异,共同协作以实现游泳。侧线系统:身体两侧的侧线鳞和侧线孔构成了侧线系统,能够感知水的流动和低频振动,辅助鱼类在水中导航和捕食。须:鱼须是感觉器官,主要用于触觉探测,帮助鱼类寻找食物。
4、鱼类的鳍的作用是游动及平衡的器官;如中央鳍的作用是平衡鱼体,防止头尾左右摆动和左右滚动。各种鳍的用处皆不相同,如伸展胸鳍,利用水的阻力可把游动的鱼体弄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