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电子标签相关参数
超高频电子标签具有多种关键参数,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首先,它的工作频率范围在860-960 MHz,符合国际标准ISO 18000-6C,适用于广泛的高频通信场合。在存储容量方面,这款电子标签内置2Kbit内存,相当于4字节的数据存储在64块中,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存储和传输信息。
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大,可达10米以上。超高频作用范围广,现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都是采用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传送数据速度快,每秒可达单标签读取速率170张/秒(EPC C1G2标签)标签存贮数据量大。超高频电子标签灵活性强,轻易就可以识别得到。
超高频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850MHz~910MHz和45GHz。超高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磁反向散射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超高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超高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远场区内。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小于1米(最大读取距离为5米)。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4GHz。
如何选择合适的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
超高频RFID标签性能易受环境影响,如需确定该产品是否适用于实际的应用环境,在前期测试阶段,必须直接用于物体上测试的性能才有参考价值。对标签识别距离的影响因素 读取距离与读写器及天线也有直接关系,需要明确标签与读写器天线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关系。
选择与打印机(编码器)匹配的标签类型。选择的标签种类必须与你的打印机(编码器)以及应用环境匹配,这是RFID超高频电子标签的成功应用的关键。数据传输的速率、存储器、天线的设计、标签的写入功能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估,确保标签能够工作正常。
标签尺寸:标签的尺寸是选择RFID电子标签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标签的尺寸应符合所需读取范围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标签的安装位置和读取方式。一般来说,标签的尺寸越小,读取范围就越小,反之亦然。频率:RFID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也是选择标签的重要因素之一。频率决定了标签的读写距离和速度。
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目前数据自动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多数情况下,电子标签的通用性并不强,而是可以根据场景需求选择不同的RFID电子标签。
先确定电子标签的频段,这个可根据读写器频段来确定,也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低频和高频都是10cm以内读距,超高频为3至10米读距,有源标签为80米以内读距。看需要多远读距即可选定频段;选定频段后,接着选择标签接触表面是什么材质,这个影响到标签封装形式。
. 甚高频频段的电波不能通过许多材料,特别是水,灰尘,雾等悬浮颗粒物资。相对于高频的电子标签来说,该频段的电子标签不需要和金属分开来。4. 电子标签的天线一般是长条和标签状。天线有线性和圆极化两种设计,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5. 该频段有好的读取距离,但是对读取区域很难进行定义。
电子标签分为哪几种
电子标签按工作频率分类可分低、中、超高频等电子标签,按电能消耗分类有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按存储器类型可分为只读和可读写两类。电子标签又称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读头、通信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
低频RFID电子标签主要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类型。有源电子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其电源供给来自内部电池,经过集成CPU电路对读写器发送的射频信号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天线发送出相应频率的载波信号或反向载波信号给读写器。有源电子标签具有可读写的特点,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并且使用寿命较长。
主动型、被动型和半主动型。epcglobal标准规定epc电子标签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半主动型三种类型,主动和半主动标签在追踪高价值商品时非常有用,它们可以远距离扫描;被动型标签是最常见的rfid电子标签,它不含有电池,需要外部读写器通过电磁感应方式来激活它,并获取标签内部存储的数据。
根据工作方式,RFID标签可分为三类:有源标签、无源标签和半有源半无源标签。有源标签(Active Tag)内置电源,可以主动发送特定频率的信号,无需解读器激活即可进行通信。无源标签(Passive Tag)则不同,它们需要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利用感应电流的能量来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需内置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