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有什么节日习俗
武乡顶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已有千年悠久历史。其表演方式在千年变迁中虽有微小变化,但最能体现其传统风韵的是表演者剃光头并用脸谱妆点面部与后脑勺。这独特的装扮方式源于武乡顶灯的起源传说,传说中包括了诸葛亮发明北斗七星阵等说法,但流传最广、深受当地人信服的是武乡顶灯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之手。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
打树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铺天盖地都是蔚县打树花的宣传广告,而打树花一般在正月十十十七举行。打树花,原本是穷人的嘉年华,发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县正月旅游的金字名片。武乡顶灯 画着狰狞的脸谱头顶花灯,这种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元宵节都会在山西长治武乡境内上演。
打树花是春节期间蔚县的传统活动,通常在正月十十十七这几天举行。这项活动起初是穷人的娱乐方式,如今已发展成为蔚县正月旅游的一大亮点。 武乡顶灯是山西长治武乡地区春节期间的独特社火形式。这项活动源于古代,当时的人们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将脸谱画在额头上,顶着花灯以吓退敌人。
武乡跑腿秧歌的来历
1、武乡跑腿秧歌的来历是:在武乡的监漳一带就是武乡秧歌的发源地,当时农村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就会唱跑腿秧歌。孩子们也就耳濡目染听到大,后来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被选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2、江苏江阴市江阴县的乡跑腿秧歌,源于当地的民间传统活动——跑腿秧歌。这是一种在秋季收割稻米时,农民用来激励自身的歌谣。跑腿秧歌以欢快的旋律、押韵的歌词和活泼的舞蹈为特点,在江阴县广为流传。其起源可追溯至汉朝,那时的农民在收割稻米时唱起它,旨在提高工作效率。
3、秧歌队从到了人家村边开始就是列队扭进去的。最前面是两个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扛着写有“XX村秧歌队”的门旗;其后是威武气派的彩旗队,七色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4、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
流传于产系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是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相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
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蒲剧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
四大梆子指: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主要流传于今山西东南部。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虽名为梆子,实为昆、梆、罗、卷、簧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动于山西省北部而得名。其音乐分唱腔、曲牌和锣鼓经三部分。
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
上党梆子:上党梆子由于其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为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蒲州梆子,即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一带。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然被称为两个剧种,但实际上源自同一根源。它们的唱腔相似,戏路相通。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
襄武秧歌起源
襄武秧歌的起源,虽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相传其唱词的演变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夯歌发展而来。清咸丰年间,艺人田维等人组织自乐班、同乐会等半职业秧歌班社,将《刘芳舍子》、《小姑不贤》、《摘豆角》、《闹洞房》等剧目搬上舞台,使得秧歌逐渐成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襄武秧歌剧目丰富,传承至今已有13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襄垣官办的改良班曾尝试排演诸如《戒烟》、《禁赌》、《吸金丹》等时装戏剧,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期间,李雪娥与路小梅母女成为舞台上的佼佼者。民国27年,襄垣县组织抗日农村剧团,以秧歌形式演唱,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了力量。
襄武秧歌起源于清代中期,流行于山西上党和晋中地区。其音乐体系包括《流水》、《乱弹》、《圪联板》等12种基本板式和多种辅助板式,以及曲牌体音乐。表演形式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角色为主,表演风格简朴,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秧歌戏的艺术特色
1、秧歌戏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演的多是当时的“现代戏”,演出服装、道具简单,机动灵活,唱腔是地方小调,道白用地方方言,语言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等。 秧歌戏历史悠久绵长,唱腔雄浑厚重,本地的方音俚语和生活习俗的融入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明清俗曲和地方曲调、语言融合的风格代表。
2、秧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北方农村的元宵灯节前后呈现,它结合了戏剧元素,以化装表演的形式出现。秧歌通常以舞队的形式进行,一边行进,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充满了生动的动态感。舞队在村庄间巡回演出,这部分源自于早期沿门逐疫的传统,后来发展成为沿门卖艺或乞讨的表演形式。
3、秧歌特点: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