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襄王是秦朝第几代皇帝?原名叫什么
嬴稷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即位初期,由其母当权,魏冉为宰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周朝统治,于公元前251年去世,谥号为襄,葬于秦东陵。 人物生平 回国继位 秦昭襄王,秦惠王之子,母宣太后。
公子稷当时在燕国做人质,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 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为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这时昭王年少,母宣太后听政,以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
秦王政: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秦昭王灭周后做天子
在周赧王的统治下,秦昭襄王逐步取代了周天子的权威。尽管周赧王或许曾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他的作为对于挽救衰败的周朝已无济于事。秦昭襄王五十九年,周赧王驾崩,标志着周朝的终结。秦昭襄王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将周朝的九鼎迁移到了秦国的王畿,象征性地占据了周朝的中心区域。
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
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秦昭王在宜阳密会西周公,直言不讳地要求周赧王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他,不然他就要夺位。并许诺在秦灭周后,西周的城邑和子民仍然归西周公管辖。西周公带秦王到周王畿,准备说服周天子禅位时,周天子已经驾崩了。《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将军摎攻西周。
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
解析:前248年,是周室彻底灭亡后的第二年,史家这一年开始采用秦纪元为中国年号。因为周室已不存在了,没有周纪元了。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灭东周君。自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掉周王赧以后,挂名的周天子虽然不存在了,但还遗留下了一个东周君。这个东周君又称周公。
秦昭襄王灭了周朝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刻自称天子?
首先,那时候法家的理论还没成熟,没有帝国制这种东西。其次,想称天子,要对全国有实际的控制能力。还有,如果秦当时真那么强大,为什么要连横。为什么不直接灭了6国。不怕和消灭还是有差距的。
在周赧王的统治下,秦昭襄王逐步取代了周天子的权威。尽管周赧王或许曾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他的作为对于挽救衰败的周朝已无济于事。秦昭襄王五十九年,周赧王驾崩,标志着周朝的终结。秦昭襄王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将周朝的九鼎迁移到了秦国的王畿,象征性地占据了周朝的中心区域。
东周的灭亡被定为公元前256年,而不是定为秦始皇称帝的公元前221年,是因为在东周灭亡之后到秦始皇称帝中间这段时间是战乱时期,那个时候东周已经不存在了。而东周的灭亡标志是秦收九鼎,因此将其灭亡时间定为公元前256年。
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
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威信进一步下降,他的存在已经不再被战国七雄所忌惮,东周的灭亡也只是时间而已,之所以大家不去动周天子,不过是不想落人口实,被其他诸侯国出师有名而已,而到了战国末期,实力强劲的秦昭襄王已经觉得周天子是时候消失了,于是东周就没了。
没有,东周不是秦始皇所灭,是秦昭襄王。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
从质子到君王,秦昭襄王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总的来说,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从秦、齐、楚、赵四大强国并立,到秦国一家独大,秦昭襄王的一生可谓一个传奇。
秦武王洛阳巨鼎英年早逝,膝下并无子嗣,所以才有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不然在嫡长子继承制之下,秦国王位对秦昭襄王来说绝对是遥不可及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交换质子早已屡见不鲜,秦昭襄王继位前曾在燕国为质,而策划荆轲刺秦王的燕太子丹则先后在赵国和秦国为质。嬴异人在赵国为质期间,秦昭襄王屡屡发兵攻打赵国,我们可以想见嬴异人在赵国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据《史记》记载,他在邯郸时不仅没有人身自由,日常生活也很拮据。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战国时期齐国君主齐闵王,在位时间都有哪些作为?
1、齐闵王(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齐闵王正式即位。在这一年之前,齐宣王发动了针对垂沙之战。等到齐闵王即位时,垂沙之战正在进行。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大将匡章率领韩国、魏国的兵马击败楚国大军,促使楚国被迫向齐国割地求和。
2、齐闵王(约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亦称齐愍王、齐愍王,妫姓,田氏,名地(一作遂),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齐闵王即位。
3、读音:qímǐnwáng。齐_王田地,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田齐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在位十八年。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
4、齐闵王刚愎自用齐闵王在位期间虽然齐国国力强大,但是这也让齐闵王有一些迷失自己,刚愎自用起来。
5、齐湣王的读音是“qí mǐn wáng”。他是战国时期田齐的第六任君主,本名田地,是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2年,他继承王位,在位长达十八年。即位后,齐湣王积极参与秦齐之间的争霸。他发起了垂沙之战,成功击败楚国;在函谷关之战中,他又大败秦国。他吞并了富裕的宋国,并自称东帝。
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秦国: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吕氏齐国:齐平公——齐宣公——齐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