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成语典故
1、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吕伯恭》:“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本末倒置”。本末倒置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2、成语“本末倒置”源自战国时期的一次国事访问,没有具体记载是由哪位人物首次提出,但故事涉及齐国使臣与赵威王的对话。其中的历史典故如下: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派遣使臣访问赵国。使臣到达赵国后,将齐王的信件交给赵威王。
3、出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和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先后次序颠倒了。本末倒置的出处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区别:“舍本逐末”多指处理事情,“本末倒置”多指评论事理;“舍本逐末”作定语时,一般都用办法、方法、措施、做法等为中心词。“本末倒置”作定语时,一般都用说法、结论、提法等作中心词;“舍本逐末”作谓语时,主语多指一事件,一种做法。
舍本逐末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处理事情时的不当做法,而本末倒置则更多用来评价事理的准确性。 当舍本逐末作为定语时,通常与以方法、措施、做法等为中心词的表述搭配。相比之下,本末倒置作为定语时,更常与以说法、结论、提法等为中心词的表述相连。
与“本末倒置”相比,“舍本逐末”更强调这种错误行为的过程,而“本末倒置”则更侧重于这种错误行为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成语都常用于批评那些因追求细节而忽略整体,或因追求次要因素而偏离主要目标的行为。
含义不同 “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舍本逐末一词偏重于这种错误行为的过程本身,而本末倒置偏重于其结果。词源不同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为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拼音[ běn m do zh ]本末倒置的意思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正音 ]倒,不能读作dǎo。
本末倒置的含义是:将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情的处理顺序或重要性被错误地安排。它由几个固定的词组成,大部分是四字成语,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
“本末倒置”的意思是: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组成: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组织在处理事情时,把主次、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反而过分关注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或枝节。 成语本末倒置的读音是ben mo dao zhi,它含有贬义,意指行为或思维上的错误 prioritization。
本目倒至成语?
1、什么倒置 的成语只有4个,如下所示: 头足倒置 tóu zú dào zhì 【解释】比喻颠倒事物的主版次关系。 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权o zhì 【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2、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与舍本逐末中的“本”与“末”意思相似,都强调了没有主次之分。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把次要的、表面的看作主要的、根本的,把重要的、根本的看作次要的、表面的。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分清主次,把握事物的本质。
3、在汉语的成语宝库中,带“本”字的成语犹如繁星点缀夜空,熠熠生辉。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本来面目”为例,它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真实面貌,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成语的使用,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事物的真谛。
4、dào zhì [释义] 置:放;摆。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语出] 宋·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正音] 重;不能 读作“cónɡ”;倒;不能读作“dào”。[辨形] 置;不能写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