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诗句
1、汨罗江畔怀古 作者:艾晓东 汨罗江畔锁烟霞,竹叶千年裹粽粑。惟楚有才终醉水,直臣无罪却沉沙。缅怀诗祖听风语,复诵离骚饮泪花。自古清忠归浪底,依然舟桨属渔家。端午抒怀 作者:花花 星移斗转水东流,蒿艾凄迷使客愁。竹粽难包屈子恨,汩罗未洗楚国羞。忘忧惟有端阳酒,伐鼓临观竞渡舟。
2、《七律端午》作者: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贺新郎·端午》作者: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以下这些: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风雨交加,诗人无处吊唁屈原英灵的情景。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句诗直接提到了端午节的日期,并描述了赠送艾草的习俗。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有关端午的诗有哪些谢谢了,大神帮忙
篇一: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篇二:端午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篇一:端午日赐衣 作者: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篇二:端午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竞渡诗唐代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竞渡曲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干端午节的诗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文天祥《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许文通《端阳采撷》: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朱翌《朝中措》: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
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文天祥《端午感兴》。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4、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5、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绘了端午节时,女子们用彩线缠绕手臂,以及头上挂着小符咒的景象。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则写了女子们在端午前夜微微出汗,准备明天沐浴兰花的情景。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七首
《扬州端午呈赵帅》[宋]戴复古 榴花角黍斗时新,近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此诗题称“呈赵帅”,当是为投刺干谒而作,因此不能将自己的本意表达得过于直露,否则有失文人身份。既然时逢端午,正好利用时序风物,把意图含蓄点明。
贝琼的《已酉端午》以风雨为背景,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思和对清明节气的感慨,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诗人用海榴花的盛开象征对屈原的敬仰,即使无酒,也能领悟到屈原的清醒。
《节令门端阳》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宫衣恩荣,端午之日,细葛轻风,香罗轻盈。碧艾香蒲,迎端午,谁家儿女,共庆佳节?火树银花,星桥铁锁,端午之夜,繁华似锦。儿女服饰新,钗符艾虎,端午习俗,乐在其中。鹤发垂肩,端阳离家,岁月悠悠,端午情长。莫唱江南古调,楚江沉魄,屈子冤魂,千古长存。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内容摘要:描述了端午节时,人们购买樱桃、桑椹、菖蒲和雄黄酒等节日物品,以及门外高悬黄纸帖的习俗,反映了节日的热闹氛围。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精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宋代)内容摘要:诗人高咏楚辞以庆祝端午,感叹时光匆匆,榴花虽艳却不及昔日舞裙之红。独自吟唱,满帘风声相伴,表达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伤感。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文天祥《端午感兴》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有以下这些:李隆基《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殷尧藩《端午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代张榘的《念奴娇》更是将端午与屈原的忠节融为一体,通过龙舟竞渡的场景,表达了词客对屈原的缅怀与追忆。唐代褚朝阳的《五丝》则是对端午节习俗“五丝”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越人对楚俗的传承与尊重。宋代黄裳的《喜迁莺》则以梅霖初歇、海榴争开为开篇,描绘了端午时节的自然美景与玳筵罗列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