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是指什么?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六次率军北伐曹魏,主要在祁山一带与魏军对峙和交战。这六次出征分别发生在公元227年、228年、231年、234年、235年和237年。虽然诸葛亮每次都谨慎策划、精兵良将,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自己也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东和: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拒:北面与曹魏对抗。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东和:指诸葛亮东面跟孙吴讲和。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北拒:指诸葛亮北面与曹魏对抗。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三国演义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指:六出祁山、东和东吴、收东川和西川、七擒孟获、排八阵图。具体如下:六出:传说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东和:使刘备与孙尚香政治联系,和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击败曹操。
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服南蛮人心,七次擒获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发誓永不造反。收二川: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地盘。东和孙权:与孙权结盟。北拒曹操:抵御曹操的侵略。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六出祁山,东和东吴,占领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据曹操,排八阵图。这句话出自: 出自湖南省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的武侯祠对联,是一幅古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国演义中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是什么事件?
1、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六次率军北伐曹魏,主要在祁山一带与魏军对峙和交战。这六次出征分别发生在公元227年、228年、231年、234年、235年和237年。虽然诸葛亮每次都谨慎策划、精兵良将,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自己也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
2、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东和:指诸葛亮东面跟孙吴讲和。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北拒:指诸葛亮北面与曹魏对抗。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3、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东和: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拒:北面与曹魏对抗。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4、三国演义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指:六出祁山、东和东吴、收东川和西川、七擒孟获、排八阵图。具体如下:六出:传说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东和:使刘备与孙尚香政治联系,和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击败曹操。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东和北拒”指诸葛亮哪几件故事
1、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东和: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拒:北面与曹魏对抗。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2、三国演义的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指:六出祁山、东和东吴、收东川和西川、七擒孟获、排八阵图。具体如下:六出:传说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东和:使刘备与孙尚香政治联系,和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击败曹操。
3、收二川,指收东川和西川。派八阵,是指八门金锁阵,又说八卦阵,可抵10万大军。六出,是指诸葛亮六次出兵讨伐中原,每次发兵都是从祁山出发的,所以六出是六出祁山。七擒,是指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东和,是指东边和孙权结盟。北拒,是指北方抵抗曹操。
4、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服南蛮人心,七次擒获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发誓永不造反。收二川: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地盘。东和孙权:与孙权结盟。北拒曹操:抵御曹操的侵略。排八阵:摆设八卦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