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助之至的至字是什么意思
1、有的把“之”作动词“到”,把“至”译为“极点”;有的把“之”作结构助词“的”,把“至”译为“极点”。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这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那个文章,好多年前做学生时学过。具体篇目不太记得了,不过文言文是我强项。“至”是极点的意思。寡助到了极点的时候。意思就是到了没多少人愿意帮助(自己)的时候。
3、至:极端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施行仁政的人就会有许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自然就少,帮助他的人越少,到最后连最信任的人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越多,最后天下就会太平。
4、寡助之至的至字是代表到达了极点的意思。至:表示极、最。这里指极致、极点。“至”是极点的意思,寡助到了极点的时候,意思就是到了没多少人愿意帮助(自己)的时候。寡助而至的至意思是形容程度很深,整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的人少的可怜,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说法。
5、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动>来到;到达。《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焉。”<形>达到顶点。《订鬼》:“二者用精~矣。”<形>周到。《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副>极;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原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翻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3、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5、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