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突出。为此,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但在实践中,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和网络游戏账号,逃避和破解网络游戏的人脸识别程序和防沉迷系统。2022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审理了5起此类案件,5人。经过分析,这种违法犯罪行为有以下特点:
作案手段高度专业化。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身份证照片等他人网络游戏账号,更改并重新绑定网络游戏账号个人信息,利用3D动画软件将公民照片制作成3D动态头像,在验证实名信息时绕过网络游戏人脸识别程序,使未成年游戏玩家游戏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达到破解防沉迷系统的非法目的。
出租和出售未成年游戏玩家的游戏账户以获取利润。由于未成年游戏玩家的账号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不法分子通过向未成年游戏玩家出售或出租游戏账号来谋取非法利益。
犯罪分子内部相互配合,分工明显。为了完成网络游戏账号的设置、绑定、验证、租用等活动,由技术人员和客服人员组成固定的犯罪组织。技术人员负责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和网络游戏账号,维护网络游戏账号。客服人员负责接单、租售账号和后续服务。该组织还会将一些在网上制作3D头像的业务转包出去,下游人员接单制作。
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网络秩序,笔者建议:
优化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提高认证验证的准确性。网络游戏平台应当严格执行防沉迷系统相关要求,定期升级优化防沉迷系统,完善游戏账号变更和个人信息绑定流程,提高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验证程序的准确性,防止虚假人脸识别和“过人脸”。
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处置违规游戏账号。网络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游戏行为、网络语言等信息有效识别未成年用户,加强对未成年游戏玩家的在线监管,鼓励网络游戏用户向网络平台举报未成年游戏玩家的违法上网行为,惩治出租、出售游戏账号的违法行为,及时识别、甄别、注销不合规游戏账号。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游戏平台要协助司法机关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网络上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不文明行为采取惩戒措施,利用网络技术优势识别新型网络犯罪,协助司法机关打击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技术推广等网络黑灰产业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