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来历:山东
1、山东一名,是典型的以山川地理概念来命名的。主要指崤山、函谷关、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大禹分九州时,山东属青州。
2、山东别名齐鲁。指的现在山东。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鲁是中国区域范围名称,该名始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3、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
地名的由来
1、赣州:因东有章水,西有贡水,市在二水之间,二水之名合为“赣”字,因以得名。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年间,因此地烧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样,故改名“景德镇”。
2、安徽六安 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3、湖南省永州市西北,因地处潇、湘二水合流处得名。以位于山、水的方位命名。如山西省因地处太行山以西得名,云南省因位于云岭以南得名,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得名,汝南县因县城位于汝河之南岸得名。
4、我国一些市县地名的得名来自各种因 素,有的地名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地名与历史和地理地貌有关,有的与神话传说有关。了解地名的历史形成过 程,可以帮助熟悉和记忆地名。
一些地名的有趣来历。
1、大生里 “大生里”得名于鸿山下的一种大柽柳。据了解,清末厦门的轻微案犯都被罚到鸿山下的镇南关外种树,久而久之,这里树木繁茂,其中有一种大柽柳谐音“大生”,于是这一带就叫“大生里”。
2、双抛桥 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岫岩[辽]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县位于黄海之滨,因受海潮冲击岩石形成许多洞穴,因此而得名。无为[皖] 三国时,曹操与孙吴相争,筑城于此后因攻吴无功,乃名无为城。
4、黄陵[陕] 相传城北桥山有黄帝衣冠冢,因以为名。柳州[桂]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谪居于此,为了纪念他,因以为名。纪念革命先烈的地名:中山市(广东省) 原名香山县,是1925年为纪念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
5、因此得名。遂平县,唐将李硕平吴元济之乱,收复吴房,改吴房县为遂平县。帝王年号:淳化县,来自于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文成县,来自于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谥号“文成”。由此可见,地名中掩藏的都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河南省南阳市地名的来历?
1、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
2、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这边就已有宛城之称,而宛子也成为了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当时的“不轨之民”实际上指的是原来六国的贵族、富豪等人。
3、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
4、南阳,古称宛,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地名之一,既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5、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
6、河南省 南阳市,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地名的来历:江西
1、江西省的名字,并非如同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这些省份一样,是由江河湖海等地理方位来命名的。 自汉至隋,被称为“江西”的其实并非现在的江西。因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转向斜流,北下南京、浦口,故有江东、江西之称。
2、江西,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是“形胜之区”。
3、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