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中国出现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的疯狂实验。12名志愿者被要求住在封闭的测试室内72小时,期间不能外出活动,只能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和购买资料。
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方兴未艾,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所以这个实验也得到了空之前的关注。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全程直播,后续有2000多家媒体,有人估计传播效果至少达到3亿。
然而,巨大的关注量并没有给中国的互联网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反而引起了一些看空的声音。
如果你尝试在百度搜索“JOJO的奇妙冒险”,提供动画的PPTV小程序可能会先出现在结果页面,或者当你输入“故宫”时,你会在页面上看到出售景点门票的小程序。
这些都是2019年以来全面接入百度搜索结果的智能小程序。它们不同于传统的小程序启动方式,即用户需要输入准确的小程序名称或找到小程序页面。智能小程序将传统的搜索结果与特定的服务场景联系起来。用户在搜索时,可以及时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减少了过去多次跳转的时间成本。
在链接人与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与服务的连接,进而实现服务化和个性化,是百度移动生态近年来的重点战略。具体到策略的落地,除了智能小程序,还要看百家号和托管页面。
在百家号内容中,内容创作者对生硬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个性化互动。当搜索的终点不仅仅是信息,还包括具体的服务时,就需要加强对广告内容的控制。百度还使用托管页面,在广告商的交付和用户点击的暴露页面之间留下平台审查和控制。
再来看看现在搜索的新玩家,阿里,腾讯,支付宝,微信。搜索的共性是做商业的开放平台,但只专注于商业或内容,或者专注于服务。抢占搜索入口的最终目的是让搜索成为平台上商家分发内容或服务、获取流量的渠道。
比如支付宝服务搜索和微信服务搜索,他们运营的产品就是通过推动搜索垂直化,让商家提供更细分的服务,通过更多信息的曝光,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从而提高转化率。
让时间线变长。
如果说PC时代的搜索引擎大战是靠数据匹配和内容生态来留住用户,那么今天的搜索赛道就是服务和场景的深度适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然表现出对搜索引擎的反向需求:
全网搜索的意义逐渐降低,搜索引擎越来越强调主动适应场景的能力,即搜索结果的个性化垂直化和搜索扩展场景的凝聚力。而这个逻辑在如今的搜索生态中已经非常直观了。
那么,这些新的可能性将引导行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呢?
智能音箱和搜索场景的开放,不仅带来了搜索终端的多样化,还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搜索场景,不需要打开或切换设备,只通过语音完成交互搜索,似乎正在实现麦克卢汉所说的。“感官平衡。”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媒体时代,搜索早已不能局限于“搜索框”。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化、集成化的终端,实现一体化的搜索和服务不仅会改造汽车行业本身,甚至会重塑其他相关的产业结构,比如2020年百度世界大会上亮相的“5G云驾驶”。
今天,搜索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进入信息世界的入口,成为个人认知世界的延伸。当人类的经验正在网络中以数字形式被重构,人们的网络生活深深影响着现实世界,这个时代的搜索应该是公共的。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环境一直被众多的app不断割裂。人们被裹在茧房里,被困在信息孤岛里。未来的搜索和搜索引擎能否打破局面,连接各个岛屿,到达更广阔的世界?
从这个问题出发,也延伸出对搜索至关重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生态重建。搜索不仅仅需要承担“入口”的功能,其终点应该延伸到全链条的信息获取、一站式服务、深化人与服务的关系。二是搜索的智能化,不仅要求搜索结果能够智能解决用户的需求,还需要在整个交互过程中进行智能优化,甚至搜索能够帮助用户找到自己的潜在需求。
与20多年前的实验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百度搜索呈现的服务和个性化,在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面都有落地。5G和物联网赋予智能音响和无人驾驶汽车新的服务场景。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网民基数的增加和产业向线上转移,种种迹象都在揭示一幅清晰的图景——互联网不仅在指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有可能创造一个无限可能的网络世界。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世界的入口将隐藏在一个搜索框中,甚至它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