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设计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时,常常会有“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以行政部门为例。这么多工作要做,怎么才能抓住关键考核指标?从什么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大家都会觉得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设计起来很难。主要有两个原因:
1。职能部门的岗位经常出现,每个月都有一些临时性的重要工作。比如人力资源部每年年底都会修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它会成为当月的重点工作;
2。职能部门作为管理部门,经常被业务部门投诉。
如何通过考核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我为你创建了一个“3+1”的表格结构,解决你的困惑。
职能系统考核结构模型
(点击图片可放大)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职能部门的考核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说明了两个突出的原因:
一是职能部门经常发生——“每个月都有一些临时性的重要工作”,比如人力资源部几乎每年1月底都要修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且会成为当月的重点工作。
那么我们可以把它设定为一个指标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以计划的形式来评估,因为过了这个月,到明年1月就没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职能部门的考核设置很难。如果严格考试,其他部门会投诉。如果考试松了,职能部门作为管理者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设计指标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同时还有一个小问题,如何解决职能部门的日常琐事?
1
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你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结构。我称之为“功能系统评估结构模型”。分为任务性能、责任性能、外围性能、防火墙四个部分。
刚才为什么说3+1?因为前三者是部分和核心。
比如在第一项“任务绩效”中,我们设置任务绩效是考虑到职能部门的特点,那么什么是任务绩效呢?“任务绩效”反映的是部门当月的工作任务,往往不是每个月都有,但很重要。那么当我们量化任务绩效,也就是目标和计划指标时,可以借鉴QQCT模型进行考核。这是第一个指标。
第二项“履职情况”是考核职能部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所做的重点工作。它反映了每个月部门内的重点工作。比如招聘经理每月需要招人,我们可以考核“人员到岗及时率”。
第三项“外围表现”,是解决业务部门向管理部门投诉的问题。即管理部门如何管理才能做到协调有效的管理?
外围绩效反映职能部门人员在主动性、合作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的表现。比如可以评估“员工满意度”。通过多维度的员工满意度问卷,可以解决行政人员的考核问题。
之所以称之为“3+1”,是因为“任务绩效”、“责任绩效”、“外围绩效”共同构成了考核的主体。
2
所以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一些琐碎的任务我们无法评估。众所周知,员工考核什么就做什么,你不考核,他们就不会专注于任何事情。那么这个东西属于他但不在考核范围内。他会认真做吗?当然也会有不认真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置了防火墙指标,也就是考核中的扣分项,可以考核的东西很多,比如上个月就应该完成的工作,这个月就可以把考核放到扣分项中;还有一些没有放在考核表里的工作可以作为扣分项目。
有了这样的结构,大家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我们可以设定1 ~ 2个任务绩效指标,1 ~ 2个值班绩效指标,1 ~ 2个外围绩效指标,这样就可以关注最重要的行为,把不重要的,或者很重要的,应该完成且必须完成的事情,以及上个月应该完成但这个月还没有完成的事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之所以是“3”,是因为当“任务绩效”、“责任绩效”、“外围绩效”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满分就是100,而防火墙只是一个扣分,所以有了这样的结构,大家做起来可能就没那么难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下图的《行政部经理考核表》。那么从这个考核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任务绩效,那么为什么这个任务绩效空在考核表中是空白的呢?因为每个月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会把这个月计划生成的两个重点任务放在任务绩效上,在设置权重的时候可以随时更改。如果这两个任务比其他任务重要,权重也可以增加。
然后是责任履行的部门费用达成率,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指标:“关键工作模块KPI失败率”。
那么外围性能有一个“内部客户满意度”。然后是防火墙指示器。
这样的结构便于大家清晰的梳理一个职能部门岗位的考核指标,所以我们将其设置为职能部门考核表的结构模型。
正文
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有三大来源关键绩效指标的来源是(绩效指标三要素)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叩问经验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