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阮籍典故?
嵇康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阮籍也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两位都是“琅琊才子”,他们的典故主要发生在同一时期。
据传,在晋武帝时期,阮籍因为提出了一些异议而遭到逐出京城。他离开前,向嵇康道别并说:“谁能与我同游?”嵇康答道:“嵇康莫如阮生,阮生莫如嵇康。”阮籍离开后,嵇康便深感寂寞,便在《广陵散》中潜藏对阮籍的思念和祝福。
后来,阮籍曾在南海隐居,但还是被官府找到,又被遣送到远方。他的朋友们纷纷为他送行,其中嵇康也来送别。两人互相劝慰,嵇康坐于车辕,念了一篇《远送从兄郎序》,以此表达对阮籍的友情和思念。
嵇康和阮籍的典故,表达了晋朝文学中才子佳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思念之情,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流传至今的佳话之一。
三国阮籍和嵇康如何成为好朋友的?
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抗议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三国名士嵇康与吕安善关系如何
嵇康和吕安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吕安仰慕嵇康的高致,而嵇康也非常乐意帮助朋友,二人的关系非常契合。
王戎与阮籍七人合称为什么?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人合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嵇康和阮籍的比较?他们哪个风狷狂,哪个是比较幽隐的风格?《晋书》中是怎么分析他们的,找出来~?
嵇康比较幽隐,具体: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