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配宁古塔什么意思?
在清朝时期,大清律对犯人有三种最严重的刑罚,分别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斩首示众和发配边疆。本期内容要说的,就是发配边疆中的一种——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宁古塔是什么地方?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
咱们先来说一下宁古塔。
据史料记载,宁古塔在黑龙江一带。黑龙江气温极低,冬天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宁古塔和北京的距离大约有三千里,有新城和旧城之分。旧城位于黑龙江海林市,修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新城位于黑龙江宁安市,修建于康熙年间。
发配到气候极气恶劣不毛之地。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发配古刑律之一,指罪犯被判充军或流放而由差役押解出发,流配边关。宁古塔是六个台。满语宁古是六,塔是台的意思。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附近。
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自思自悔,劳动改造。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
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宁古塔守塔人是谁?
披甲人。
清朝有一句话叫:“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属于清朝五大刑法“笞杖徒流死”中的流刑。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也就是流放。一般来说,被判流刑的,是一些战俘、不太严重的政治犯以及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些人罪不至死,或者清廷觉得还有剩余的价值,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不再对朝廷统治带来威胁。
披甲者为奴什么意思?
释义:发配给披甲人为奴,为披甲人发配奴隶
拓展资料
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奴隶的存在,而到了几百年后,“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将奴隶制捡了起来。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们除了被砍头,被处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但是这“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为何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