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貌的态度有哪些?
(一)仪表
1.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在他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宜过大。
2.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
(二)言谈
1.礼貌:态度诚恳、亲切;尊重他人。
2.用语: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稳重。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交谈时,互相正视、倾听,不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2.站姿:站立式,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3.坐姿:上身保持端正。女性应双膝并拢;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起座端庄稳重。
4.走姿:轻而稳,挺胸抬头,肩部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四)见面礼仪
1.握手礼:与他人握手,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保持站姿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鞠躬礼: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眼睛正视对方,以表示尊重的诚意。
3.致 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可采用招手、欠身、脱帽等致意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宽容原则。也就是说,当人们在交流活动中使用礼节时,他们必须对自己严格,对他人要宽容。
(2)尊重原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社会交流时,应该始终尊重自己的人民,在任何地方都不应尊重和伤害他们。
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更不用说侮辱对方的人格了。
(3)自律原则。这是礼节的基础和起点。学习和运用礼节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
(4)遵守原则。在交际娱乐中,每个参与者必须自觉和自愿遵守礼节,并使用礼节来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行为。
(5)适度原则。实行礼节时,必须注意把握适当的比例,认真正派。
(6)诚信原则。使用礼节时,请务必诚实和具有欺骗性,并在言行上保持一致。
(7)庸俗原则。由于不同的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有必要遵守村庄的习俗,并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保持一致。不要自卑和自以为是。
(八)平等原则。这是礼节的核心,就是礼貌地互相尊重和对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相同的礼貌。
中国人谦逊的礼貌原则是谁提出的?
中国人谦逊的礼貌原则是顾曰国1990年提出的。包括自谦准则,称谓准则,慷慨准则和得体准则。
顾曰国教授师从国际著名语言学家Leech,1988年毕业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教授指导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工程”千名学术带头人。
礼貌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1、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保佑他们的生意开张后能够兴旺发达,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扩展资料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