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事件背景
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400,000 人,刘邦军队共约100,000 人。
鸿门宴的作者和背景?
一、鸿门宴作者是司马迁。
二、鸿门宴背景: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一带大破秦军主力,借此他成为诸侯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后来又逼降秦朝大将章邯,掌握了秦朝最后的主力,可是他后来将二十万秦军都坑杀了。
刘邦则趁秦朝主力在河北与诸侯军队激战的时机,引兵西进,伺机进攻关中,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没有进攻坚固的函谷关,而是迂回从南边较易攻打的武关进入关中,很快秦朝发生宫廷政变,赵高被杀死,秦王子婴自知无幸,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首先进入咸阳,满足了成为王的条件。
项羽知道了刘邦入咸阳的事情后,十分愤怒,下令攻破了刘邦派兵驻守的函谷关,并准备袭击刘邦军,当时他手上的军队号称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手上只有十万军队,驻在霸上。
这就是鸿门宴的背景,项羽军事力量远远强于刘邦,并且咄咄逼人,想要消灭刘邦;而刘邦幸亏有与张良为好友的项伯通知,才知道项羽的打算,于是他借项伯做中间人,亲自去项羽军中谢罪。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鸿门宴背景资料?
鸿门宴背景要从刘邦与项羽的约定说起,当时天下反秦烽火遍起,而最有希望率先攻入都城咸阳的只有刘邦和项羽,发兵之前二人约定好,谁先进入关中,就可以做关中王。
随后项羽率领大军长驱直入,一路遇到秦军主力部队,双方激战不止,项羽破釜沉舟,连战连捷,终于击溃了秦军主力,这时候才传来刘邦已经进入咸阳的消息。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写作背景?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