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位官位等级排序?
夏: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
周:公、侯、伯、子、男。
春秋: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秦: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汉:七大夫以上为吏爵,七大夫以下为民爵,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 ,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曹魏: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隋唐: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
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
二等为嗣王、郡王,食 邑五千户,从一品;
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
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 正二品;
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
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 二品;
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
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 ;
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宋: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元:元爵分为: 王正一品 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从四品 县男从五品。
古代王侯爵位等级排行?
1、公爵: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2、侯爵: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中国古代爵位等级排列是公、侯、伯、子、男。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伯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古代爵位等级排列?
01公爵
其中,公爵的“公”意为正直无私,善于治理百姓,凭着一颗公正的心为天下百姓做主,故称为“公”。
公爵在臣子中地位最高,如周公、召公等,较大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一般都是公爵,如鲁昭公、秦穆公、齐桓公等等。
《周礼》记载:公爵封地为方圆五百里。
02侯爵
《逸周书》记载:侯爵的“侯”意为等待、顺从、迎候,做事依照天道。
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为侯爵,如曾侯、蔡侯、虞侯等等。
侯爵朝见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应该尊重天子,谨慎从事。
03伯爵
伯爵的“伯”意为率百姓顺应天时耕作的长者,或为治理封地辅佐天子。
再小一些的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伯爵,如井伯、荣伯、单伯等等。
“伯”朝见天子手执玉器躬圭,寓意着绝对服从天子。
04子爵
子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谷璧。
“子”最初为姓氏,源于古老的殷商部落,其后代建立了商朝,子姓成为了国姓。
一些与姬姓疏远的诸侯国,或较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子爵,如楚国、越国、耿国、巴国、邾国、莒国等等。
楚国最初为子爵,曾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而遭到拒绝,于是自封为王爵。
05男爵
男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蒲璧。
“男”有担当、担任等含义。
可见记载的诸侯国中,惟有许国国君为男爵。
周天子在国家发生战争、迁都等重大事件时,对有功于周王室的低等爵位国君,有晋升爵位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