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种经略相公是谁?
“知兵有谋却敌虏,宋代名将种师道”,老种经略相公名叫种谔,小种经略相公名叫种师道。
种谔、种师道都曾在西北边境出任过经略安抚使,故此被尊称为“经略相公”。相公是对地方官员的称呼,比称呼“老爷”亲切。这“经略相公”是军政合一的地方官员,权利比知州、知府大的多。为了区别其二人,世人称种谔为“老种经略相公”,称呼种师道为“小种经略相公”。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我从投奔老种经略开始做到现在没有不认识我的人,也不敢叫镇关西。
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原文: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译文:
老子我自从投奔了官家以后,做了提辖,关西哪个人不认识我,也不敢叫镇关西。
水浒传经略相公是什么官?
答:水浒传经略相公是指经略使
经略安抚使作为统管一路军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它既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还要受其他官吏的监察和制约,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却小了很多。
经略相公是指经略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而小种经略相公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在《水浒传》里经常提起“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个人物,事实上,“老种经略相公”就是北宋名将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
宋朝的经略相公是多大的官?
宋朝在边境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宋史》记载:“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经略安抚使(也有叫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钤鎋),一般兼任所在地的知州或知军。因其职多由文官出任,民间也称之为经略相公。安抚使一般由太中大夫(从四品)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二品
经略,就是经略安抚使——宋朝规定,安抚使一职在某些地方,比如河东路、陕西路、岭南路等边关重地的安抚使前面加经略二字,就像明朝的熊廷弼、洪承畴一样,管的不仅仅是一省军事,所以都可以被称为经略。而种师道“拜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悉隶焉。”所以老种经略相公实至名归:管着不止一省军事,级别相当于宰相。
就是对中书省、枢密处、三司中正副长官的称呼。宋朝为了权利制衡,就把宰相的权利分出来了部分,枢密处分的是军权,三司分的是财权,而中书省保留了行政的权利,所以三个部门的头头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当然,还是以中书省的长官为宰相,枢密处的长官叫枢密使又称枢相,三司的长官叫三司使又称计相。相公就是对有宰相地位和权利的官员的美称
经略相公是什么?
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
北宋的“经略”不仅仅是“掌管边疆军民大事”的官儿,而是设在全国各路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经略安抚使作为统管一路军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它既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还要受其他官吏的监察和制约,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却小了很多。